10月14日上午,北京交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仪式在唐山研究院举行,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转。机电学院院长郭盛和唐山研究院院长王大勇共同为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实验室、载运工具运行安全实验室、材料与精益成形实验室揭牌,北京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高福廷,机电学院副院长蒋增强、刘月明,唐山研究院副院长董敬祝,机电学院张乐乐教授、李志强副教授等出席活动。
机电学院和唐山研究院领导还就本科生实习实践、研究生培养、学生工作、科研空间调整、实验室具体需求等问题座谈交流。
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于2018年2月获科技部正式批复,通过与国外相关大学、研究所和国际知名公司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领先的人才引进及培养模式,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知名公司开展多边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服务,提升我校学科及基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示范单位及科技创新中心。
基地位于信息楼一层,由张乐乐教授带领团队在唐山研究院进行高速列车金属部件智能修复的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研究。唐山研究院将基地用房进行装修改造,综合科研、办公、展示、会议等功能,整体空间宽敞、便捷、舒适,为科研团队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工作。
载运工具运行安全实验室是位于研究院南门的独立建筑,由兰惠清教授带领的北京交通大学管道安全研究团队运行,长期致力于管道的安全监测与检测、事故预防与寿命预测等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系统研发工作。掌握了高强钢管线的剩余强度及可靠性分析技术、聚乙烯管道老化和寿命预测方法技术、管道内检测智能球技术、基于图像识别的聚乙烯燃气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基于光纤技术的高危管段在线监检测技术。
位于科技楼一层的材料与精益成形实验室内,李志强副教授及其团队一直从事轨道车辆零部件失效分析与预防、高可靠性材料改性与精益成形技术、零部件结构与成形工艺协同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轻金属表面微弧氧化(MAO)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沿海高铁区段的接触网铝合金零部件长期存在的腐蚀问题,该技术获省部级科技三等奖,可推广应用于铝、镁、钛等轻金属制品,解决零部件的防腐、耐磨需求。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后,目前已有40余个实验室在唐山研究院正式运行,预计今年底在唐实验室数量将达50个。唐山研究院也将尽全力为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做好全方位支持保障工作,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唐山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